胆道结石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有着地区差异,其中以西方发达国家最高,达20%,亚洲地区发病率为4%~15%。我国胆道结石发病率为10%,其中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胆道结石的成因及机制尚未明确,但关于胆石成因机制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
当前研究其机制可能包括:胆汁热力学平衡体系、胆道运动体系、成核体系、胆石形成的细菌学说及基因学说等。
根据已了解的可能致石机制,选择不同致石方法,选择不同动物,能使胆道结石动物模型更接近理想模型,从而更好地模拟人类胆道结石发生过程,为研究胆囊结石机制、病因及防治方法提供便利。
一、胆石形成细菌学说
胆道感染致石法及异物埋藏致石法
胆道感染致石法就是利用手术的方式,向实验动物胆道注射细菌,根据胆道感染特征一般选用大肠杆菌或假单胞菌属的细菌,造成胆道感染。胆道感染致石法联合梗阻法同时进行,致石效果更佳,致石快、部位确定,可用于研究抗菌药物在胆道结石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异物埋藏致石法则是在动物胆道中埋入异物,作为胆石核心,诱发结石。王训颖在兔胆囊内植入肝组织、线结、人结石和蛔虫等,结果均诱发结石。但我国胆道的寄生虫感染主要以华支睾吸虫(俗称肝吸虫)多见,因此该方法仍需进一步改进。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