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小鼠是教学和科研中最常应用的实验动物,常用的给药方式有灌胃、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等。
不论哪种方式给药,均需做到:
(1)给药剂量尽可能准确,
(2)操作尽可能方便、流畅,
(3)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动物的刺激和损伤。
灌胃给药操作不慎,可能损伤动物,甚至导致动物死亡。
大鼠、小鼠腹腔注射的目的是要将一定量的药物注入动物的腹腔,利用腹膜及大小网膜血管丰富、吸收面积大、吸收能力强等特点,使得药物快速入血。腹腔注射适合于多种刺激性小的水溶性药物的用药,是啮齿类动物常用给药途径之一。
1. 动物的捉拿和固定
① 抓取小鼠时最好戴一次性手套,抓取大鼠时最好戴帆布手套。
② 具体的操作方法:一只手抓取大鼠和小鼠的尾巴,将动物放在粗糙面上,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抓紧动物的双耳及耳间皮肤、中指和无名指将动物背部的皮肤压在同侧手掌上、小指压住动物的尾巴。
动物的固定要牢固,一方面可以避免操作者被动物咬害,另一方面便于给药操作。
2. 动物体位的摆放
① 大鼠和小鼠的灌胃给药时,动物的体位通常摆放为头高尾低。
② 在大鼠和小鼠的腹腔注射操作时,我们推荐将动物体位摆放为头低尾高。其主要的依据是,这样的体位摆放,可以让动物游离度较大的肠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膈肌靠拢,使得下腹部相对空虚,便于我们腹腔直射给药。
③ 如果采用头高尾低,动物下腹腔的压力相对较高,且肠道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紧贴下腹壁,注射针在下腹部进针时易插入肠道,从而导致药物注射失败,这很可能是学生在验证性实验中得不到预期实验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药物的注射
3.1 药物注射部位的选择
① 注射针穿过腹部皮肤、腹壁,从而进入腹腔,进行腹腔药物注射,由于腹腔吸收面积大、药物吸收速度快等特点,常用于刺激性小的水溶性药物的给药,是啮齿类动物常用给药途径之一。
② 上腹腔内有肝、脾等重要脏器,选择上腹部作为腹腔注射的部位有可能伤及这些重要脏器的危险性。因此,用于腹腔注射的部位常选择下腹部。
③ 腹腔注射操作时,最佳进针部位为下腹部的腹中线。
④ 腹肌属于骨骼肌,其血液循环丰富,因而损伤时易出血。在下腹部,只有腹中线没有腹肌,因而成为腹腔注射时选择的最佳注射部位。
⑤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动物处于头地位高位,且动物膀胱充盈尿液时,膀胱也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膈肌方向靠拢,有可能会有部分膀胱靠近下腹部的空间。为避免腹腔注射的针头进入膀胱,所以我们在选择注射点时应稍远离耻骨联合上方。
3.2 注射针的进针
① 腹腔注射时,如果注射针与局部皮肤间的夹角过小,针头易进入皮下、而不易进入腹腔;若角度过大,且操作者进针的力度、速度和深度把握不当时,针尖有可能插入肠道。
② 腹腔注射时注射针头常与局部皮肤成45°角,一般在30-60°角之间。当注射针头的刺激肠道时,可通过局部反射引起肠肌蠕动,从而使肠从针头部位自动移开。如果进针的速度过快,针尖易插入肠管。所以,注射针进针时宜缓慢。
③ 注射针刺入的深度:一般进针不超过1cm。如刺入过深,就容易刺破内脏;如刺入过浅,难以刺破腹腔壁、进入腹腔。
④ 腹腔注射时,注射针头是否进入腹腔,通常有两种感受的方法:一种是视觉感受,即进针时,进针点局部皮肤的凹陷,针进入腹腔后,局部皮肤的凹陷消失;另一种是持注射器的手遇到的阻力感,即进针时感受到有阻力,进针后的阻力感消失,通常亦可称为落空感,常需要反复操作进行学习。
3.3 药物的推注
在注射药物前,常需回抽针栓,确定针头未刺入小肠、膀胱或血管后,再缓慢注入药液。
腹腔注射总结为:抓取提尾巴,固定头背尾,头低尾高位,选择下腹部,最佳部位腹中线,缓慢30-60度角进针的深度小于1厘米,进针的感受为局部皮皮肤凹陷消失和落空感,回抽针栓未见血后推注药物。
不同种类实验动物不同给药方法一次给药能耐受的最大容量(ml)
以上部分数据与结果图来源于网络和文献,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参考文献:
大鼠、小鼠腹腔注射的操作方法. 陈毅飞 高华 卢珺 陈玲琳 戴支凯.科技视界.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6.72
关于晶莱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