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测是在研究生物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化学过程变化的基础上,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检测生物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样本中化学物质的量与质的变化,为研究者提供疾病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判断预后以及健康评价等信息,最终判断被检者是否存在潜在疾病或排除某些疾病、揭示疾病变化以及药物治疗对机体生物化学过程影响的一门技术手段。
肝癌(liver cancer)即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前者称为原发性肝癌,是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后者称为肉瘤,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较为少见。继发性或称转移性肝癌系指全身多个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
类器官技术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最具突破性的前沿技术之一。作为组织干细胞在体外三维培养所形成的微型器官,类器官在组织结构、细胞类型和功能等方面与来源组织高度一致,为生物医学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以及临床精准医疗提供了理想模型,并在再生医学中展现出重要潜在价值。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CHF现已成为全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CHF相关实验研究不能直接在病人身上进行,故CHF动物模型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实验研究中。所以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动物心衰模型对进一步研究该类疾病有重要意义。现今众多CHF模型建立方法中,腹主动脉缩窄术因经济、实用、操作简单而成为CHF实验研究的常用模型。
脂类是机体内的一类有机大分子物质,包括脂肪、磷脂、糖脂、胆固醇等多种分子。脂质代谢则指的是这些物质在细胞内产生、储存、运输、降解、氧化功能的一系列代谢过程。
样本采集是许多动物实验操作中必需的步骤,这些步骤的实施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则,只有一般原则。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发病机制、肠屏障功能、治疗药物开发、多学科协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急性胰腺炎的诊疗水平。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结肠直肠癌中国在世界上属于低发地区,但其发生率在不少地区有程度不等的增加趋势。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以40~70岁最为多见,但20世纪末发现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两性发病比例约为2:1。本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癌瘤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粘液癌。
肿瘤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起始、进展和转移三个阶段。肿瘤被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和间质细胞所包围,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生理状态与肿瘤发生的每一步都密切相关。有证据表明,TME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脂肪细胞、免疫和炎症细胞、血液和淋巴血管网络以及ECM。